【讲好辽宁(本溪)故事】辽东明长城的“前世与今生”
本期讲述人
辽宁省政协委员
本溪市政协副主席
九三学社本溪市委主委
陈文斐
(九三学社界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探寻区域文明的形成、发展、演进路径的内在形成机制,对于了解地域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十分重要,辽东明长城就是在探寻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
辽东明长城,史称“辽东边墙”,西起开原,东至鸭绿江入海口,全长约380里,是明朝廷在北方建立的系统防御设施。如今,那些遗存的斑驳的辽东古城墙基、墙体,静寂地散落在山脊上、密丛中,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好似在无声地述说着久远辽东明长城的“前世与今生”。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在辽东湾金州登陆,开始在辽东地区建立以卫所制为主的边疆政权体系。当时,辽东地区主要是从事山地农耕和游猎的高丽人和女真人。随着明军进入,辽东地区汉族人口开始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辽南复州、海城、辽阳一带。为了适应辽东和广大东北新开拓的领土广泛存在的地广人稀的状况以及辽东地区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局面,稳定人口,明朝把整个辽东地区分成二十五个卫所,在辽东军管之外实行屯田制。明初的时候,整个辽东地区主要是土著的女真人、高丽人及外来的汉人。女真人和高丽人以采集松子,刨参,挖药为生,基本上没有农耕,粮食不能自足。朝廷在开原、抚顺、清河城、宽甸等地设置了马市,女真人和当地人基本上高度依赖马市贸易体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马市开放的时候,周边的女真人拿着朝廷给予的许可,到马市上朝贡和交易。辽东各个女真部落也为了争夺朝廷给予的马市许可配额不断争斗。明成化年间,女真族群内部矛盾的激化开始冲击辽东政治经济军事格局。朝廷关闭了马市,对不听话的部落和部落首领进行惩罚,进而也导致了辽东官军和女真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据史料记载,在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辽东爆发了丁亥战争,朝廷对建州女真发动了大规模清剿。战争结束后,为加强辽东地区的防御和守边计略,朝廷沿着开原、抚顺、本溪、宽甸直到鸭绿江入海口一线,在辽东地区燕汉长城的基础上,连点成线,加固翻新,大规模的修筑城堡和边墙。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韩斌修筑凤城、汤站(凤城东南)、镇东、镇夷、草河诸堡及辽东边墙的最后部分,至此辽东明长城终告完成。辽东明长城由北向南纵贯辽东部山区,形式多样,有山险墙、劈山墙、石墙、木栅墙、土沟墙等,沿墙设有铺舍、品字窖等设施。
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长城文化,让文物说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辽东明长城是中国长城的组成部分。在明朝,辽东明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防御设施,还有明显的华夷文化分界线以及贸易区的功能。而现如今,是辽宁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和宝贵遗产。本溪境内的辽东明长城遗址十分丰富,在下辖的两县四区及高新区中,除桓仁满族自治县外,均有辽东明长城相关遗址,其中城墙、城堡、烽火台(敌台)遗址等共计239处。2019年,本溪市政协围绕本溪境内辽东明长城遗存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过专题调研,对搞好辽东明长城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得到了本溪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20年,在本溪市政协的推动下,我市参加了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举办的,以“长城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长城论坛。在《本溪通史》和《本溪满族史》的编撰过程中,组织专家学者对明代边墙和沿边城堡的史料做了进一步收集和梳理工作,使辽东明长城的“前世今生”的脉络更加清楚明晰。目前,本溪市已经编制完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本溪市)建设保护规划》并通过省文物局审核,李家堡子长城修缮工程已列入辽宁省2023年度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库,完成本溪辽东明长城全部网上数据录入工作。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辽东明长城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辽东明长城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辽东明长城文化内涵,抓好抓实辽东明长城文化旅游项目,推动辽东明长城沿线整体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