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本溪市委员会提出关于围绕钢铁产业链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本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截至2021年底,全市134家钢铁产业链企业完成产值184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1.5%,在本溪经济中的地位极端重要。作为全市工业基础的钢铁产业,如何依托本钢、做好钢铁产业链“三篇大文章”、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落实“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尽管钢铁产业链发展为全市经济总体平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小、差、多、弱”等问题。一是数量多、产值小。全市钢铁产业上下游企业114家,占钢铁产业链企业户数的85.1%,实现产值仅占钢铁产业链产值的12.4%。二是技术装备及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以矿产开发、金属制品初加工行业为主,技术创新与创新人才基础薄弱。三是生产要素因长期受原材料供应紧张、劳动力短缺、运输价格高、出口不畅、人才不足等因素影响受到制约较多,尤其是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用工困难。四是钢铁产业受制造业利润率下降、劳动生产率偏低等影响招商引力较弱,全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
为此,建议:
一、制定合理规划,做大做强钢铁产业链
一是抓住钢铁深加工主线,改造升级“老字号”。鼓励发展短流程,建立绿色产业链,开发绿色钢铁材料;推动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组建矿业集团和铸造企业联盟;聚焦煤化工、焦化副产品精细化提纯和新型建筑材料,推进产业升级。二是提高铁矿资源利用率,深度开发“原字号”。加大智慧矿山建设,推动尾矿废渣精深加工;积极引进成熟技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按照“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推动我市参与铁矿期货交易,实现资本市场溢价。三是补齐产业链短板,培育壮大“新字号”。培育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着力发展各类工业泵、阀等成套装备,发展冶金装备关键零部件生产;围绕本钢高精产品,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绿色建筑用钢、高档金属制品等钢材深加工产业;打通生产性服务产业链条,加大培育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公铁联运中心建设,搭建钢铁物流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
二、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一是搭建以企业为盟主,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等参与的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用”的联合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建设多元创新平台,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覆盖面。三是推进企业之间在产权、债权方面资本融合、产业链融合、平台融合。四是以本钢为龙头,组建钢铁创新联盟,在重点技术项目、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企业间互联互通。五是科学合理制定本地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积极引进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科技型和管理型人才。
三、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补齐产业链各要素
一是将柔性人才引进纳入鼓励政策范畴,订制企业使用雇佣临时用工的财政支持政策,降低企业适用性人才引进成本。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及培训政策,将企业员工日常培训纳入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范畴,帮助企业争取相应培训补贴,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成本。
四、突出本地优势,围绕钢铁产业链招商引资
一是管理工作前置,推进项目管家制,整合主导产业相同或相似、地理区域接壤的工业园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协调配套产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二是利用钢铁资源、流程、区位等优势开展精准招商;依托本钢集团,推动产业链企业落户本溪。三是充分利用本钢大集体改制后的优质企业,吸引本钢上下游客户和配套企业进驻,推动建设与钢铁业匹配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四是完善产业规划、人才引进、鼓励创新、整合用地、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聚集相应的工业要素,实现工业要素有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