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协史料>详细内容

人民政协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06 14:15:23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其成功密码之一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初步骤,由此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政协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19484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爱国华侨纷纷发表宣言、声明、文章,热烈拥护和响应“五一口号”,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赞同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9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议代表662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个方面。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陈毅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新中国诞生做了全面准备;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这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在新中国的实施以及人民政协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一全新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在中国的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09日,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全国政协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它本身的统一战线作用仍然存在,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它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同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推举毛泽东为全国政协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主席,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由于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已经参加了人大,不再作为政协的参加单位,政协全国委员会改由党派、团体、界别、特邀四个方面组成,以后各届全国委员会的界别略有变化。人民政协在组织和人员构成上不受地域和人口比例的限制(与人大不一样),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阶层结构变化,还将不断吸纳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周恩来说:“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从19509月至1966年,全国政协共召开了11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座谈会以界别为基础、专题为内容、对口为纽带座谈为主要方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这种定期协商制度,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创举。

19541219日,毛泽东邀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他强调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我们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商量办事”“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的政协是有事情做的。”“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政协的性质是党派性的,它的成员主要是各党派、团体推出的代表。它的任务是:(一)协商国际问题。如对外发表宣言,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二)商量候选人名单。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名单以及政协各级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进行协商;(三)提意见。当前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提意见;(四)协调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民主人士领导人员之间的关系;(五)学习马列主义。

在人民政协制度的平台上,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议、协商座谈会议等,开展提案、委员视察考察等日常工作,最广泛地反映社情民意,有利于人民紧密团结,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政协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在“文革”中,人民政协被戴上“投降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被诬蔑为“牛鬼蛇神的黑窝子”。1966830日,全国政协机关宣布停止活动。

197610月粉碎“四人帮”,中国共产党宣告“文革”结束。从1977年开始,人民政协恢复活动。

二、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政协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2月底至3月初,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选举邓小平为全国政协主席,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79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指出,新时期人民政协要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在人民内部广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政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

新时期以来,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与全国人大会议每年同期召开,政协委员不仅要讨论政协的问题,还要列席全国人大会议,参加对有关法律修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等的讨论。这种制度安排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人人起来负责、人人监督政府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会”式民主,有利于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991年,江泽民在“两会”党员负责人会议上首次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种重要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1982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都对人民政协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36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举行,选举邓颖超为全国政协主席。19883月底至4月初,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举行,选举李先念为全国政协主席。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989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加强人民政协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首次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章。1993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进了宪法序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19943月,在政协章程中把“参政议政”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一起明确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为人民政协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19951月,中共中央转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通过的《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规定》总结了政协多年的工作经验,明确规定了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步骤:明确对国家大政方针等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政治协商;以提出意见、批评与建议等方式,对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情况进行民主监督;选择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有条件做的课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进行参政议政。

19979月,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211月,中共十六大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05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意见》指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看来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链条中的发展环节。2006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要点是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意见》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推进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参政议政、抓好自身建设均作了具体要求。

2007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创立并广泛运用了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与提案办理协商等协商平台。

2009920日,胡锦涛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对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丰富政治协商形式和层次;寓民主监督于政协委员提案、视察等活动中;“真正使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成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改进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作用日益突出。

三、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

201211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总结新中国人民民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并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源自新中国人民民主的长期实践,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实现了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人民政协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些重要部署,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政协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性质定位,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201310月,十二届全国政协正式恢复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由政协主席召集并主持,每次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20多人进行协商,座谈会的信息专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双周协商座谈会集中呈现了人民政协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将以上四种重要协商形式融于一体。十二届全国政协共召开7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三届全国政协共召开6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中共十九大以来,十三届全国政协还召开了10次专题协商会、16次远程协商会、54次专家协商会,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

20149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他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

2015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全面部署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明确政协协商的主要内容,完善政协会议及其他协商形式,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同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又规定了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保障机制。

在持续的探索中,协商民主作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发展路径不断完善。其中政府协商,是各级政府在履职尽责中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等加强沟通协商。政协协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履行职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等,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人民政协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覆盖中的重要领域。

20199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政协工作,多次参加全国政协的会议讨论。201834日,他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022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02210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3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召开,共有委员2100多人,来自34个界别,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代表性广泛,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体现了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组织构成能够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在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征程上,人民政协事业与人民政协制度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注:此文作者系邵雍,原载《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