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文史“亲历、亲见、亲闻”文库·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用文史资料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近期,《政协文史“亲历、亲见、亲闻”文库》(以下简称《“三亲”文库》)第二个专题《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卷正式出版发行。本卷系对政协文史资料中有关“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内容的首次大规模专题化汇编出版,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丛书通过对相关文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研究利用,发挥“三亲”史料历史细节丰富的特点优势,从不同角度再现人民政协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画卷,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过程。
“亲历、亲见、亲闻”的珍贵史料
“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李济深等12人代表各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出通电,热烈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海外华侨纷纷发表宣言、通电、声明、文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翻开《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卷第一辑,生动的历史画卷扑面而来。聂荣臻《秉夜长谈中国革命》、胡乔木《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十二月会议》、李济深《团结建国》、章伯钧《我们赞同迅速召开新政协》、马叙伦《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等47篇史料,反映了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的背景及相关情况,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在香港开展新政协运动的情况。
以史为经,以事为纬,《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卷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为起点,把重要历史时段、事件用“三亲”史料贯穿起来,共分为七辑:第一辑,“五一口号”的发布与响应;第二辑,民主人士汇聚解放区;第三辑,和平谈判;第四辑,城市接管与政权建设;第五辑,新政协筹备;第六辑,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七辑,开国大典。为体现叙事的完整性,在每辑开篇撰写选编说明,在每篇文章首页添加作者简介,在文章末尾标注文章来源,在本卷最后编写了《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大事记》。
“‘亲历、亲见、亲闻’是这套书以及整个《‘三亲’文库》的突出特点,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细节内容,具有原创性价值。不同的人回忆的视角不一样,将不同的回忆综合起来,相互印证和比较,有助于更加准确和科学地还原历史。”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三亲”文库》编纂工作委员会顾问李忠杰认为,这些史料具有基础性作用,为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人民政协历史提供了生动的多视角的珍贵资料。
在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原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看来,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是历史当事人和见证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这种“三亲性”就使得它具有了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每个人如实写出自己在特定的位置上以特定的角色在历史大潮中所经历的具体事件和生动过程,从而在记录历史和见证历史方面起到管中窥豹、见微知著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亲”史料的作用,是其他史书和史料所不可替代的。
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肇始于1959年,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倡导创办。征集、整理、研究和出版文史资料,成为人民政协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60多年来,人民政协始终高度重视文史资料工作,累计征集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面人士撰写的“三亲”史料近百亿字,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专题图书。这些文史资料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翔实生动地记述了近代以来各界代表人士“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见证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之共同奋斗的历程,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有效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办公厅于2021年启动《“三亲”文库》编纂工作,首卷《辛亥革命》卷已于2022年出版。李忠杰表示,全国政协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成立编纂工作委员会,扎实推进。按照专题进行汇编,对数量庞大的文史资料进行专题化、系列化研究梳理,以分卷专辑、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是非常有价值的系统工程,希望各卷编纂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下去。
让文史资料“活”起来
据了解,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坚持正确把握历史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处理好政治性、时代性与多说并存的关系;坚持政协特色、统战特色、“三亲”特色,以各级政协征集出版的文史资料为主,补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收集的史料,抢救性征集补充了部分珍贵史料,并选用少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在《“三亲”文库》编纂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政协文史馆承担具体编纂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本书在编纂过程中,为了严把政治关、史料关、文字关,广泛征求有关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在认真梳理吸收大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数次调整完善结构、反复筛选优化稿件。最后,请全国政协机关长期从事文史工作的领导同志和有关专家审读了全部书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文史委审改了与本地相关文稿,部分稿件作者后人核实了相关文稿。据出版方中国文史出版社介绍,为制作一套读者能够读得懂、读得进、读得有意思的图书,出版社坚守精品意识,从编撰体例、选文编目、史料甄别等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反复核实史实、返修、编辑加工、仔细校对,同时提高图书装帧质量,扎实推进编辑出版全链条工作。
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黄小同看来,丛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丰富的“三亲”史料,能够在历史细节中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壮阔历史。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很庆幸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能够看到第一手记载人民政协与新中国成立的‘三亲’史料,很感谢第一代文史工作者,能够及时征集并留存下来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卞晋平表示,丛书的出版给我们今天的文史工作以很多启示,如征集“三亲”史料刻不容缓,必须抓紧,同时,要坚持把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重点放到记录新时代上来,这是当代文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要加强征集、研究和利用,让文史资料“活”起来,在新时代更好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注:此文作者系谢颖,原载《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