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提出关于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主动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业,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同时,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政策制约,发展空间不足。平地种植中药材面临国家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制约,林下种植山参、刺五加、淫羊藿等中药材面临禁止林下起床制约,林下山参未单独纳入国家《药典》遏制其作为药品发展。二是种植基地规模小,组织化水平低。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超过百亩的农户仅有50多户。农民分散种植,不能形成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三是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全市从事中药材产品加工企业13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仅2家,规上企业17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12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仅5家),中成药生产企业较少。桓仁县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中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企业17家、SC(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企业82家,多数企业不具备药品生产许可,生产生晒、红参饮片、参茶、刺五加保健茶等保健品,以农产品的形式对外销售,在中药材产业链条中处于中低端。四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全,营销水平不高。全市中药材交易市场、信息服务网络、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建立,我市286家工商注册中药材批发销售企业中销售2000万以上的企业仅4家。
为此,建议:
一、提升全市战略定位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为契机,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主要载体和重点项目,编制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有机整合各类政策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各方支持”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中药材全产业链,在种植环节,争取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发展林药间作培育模式,科学评估林下整地起床对森林生态功能的影响,力争为允许林下整地起床打开路径,逐步让中药材回归森林。应增强服务于药都建设的职能,积极搭建中药材种植户与全市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摸清我市医药企业需求中药品种、数量等信息,开展精准化、标准化种植。在研发环节,加大对林下山参功能物质解析及深度研发,全力争取将林下山参标准纳入2025年《中国药典》,从人参项下分离单列,形成林下山参单独、特有的质量标准,培育以林下山参作为中成药和保健品为主导的产业,推动林下山参向药用治疗属性回归。应加强辽五味、刺五加、白鲜皮等优势中药材的产品研发,招商引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项目。在加工环节,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将我市适宜深加工的道地中药材纳入企业开发目录,鼓励我市实力较强的中医药企业走产品多元化路线。在销售环节,在各旅游景区、宾馆酒店以及参中堂、鹤年堂、乾元堂等全方位展示中药健康产品,加强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和药通网、中药材天地网合作,借鉴“三只松鼠”式的营销模式,逐步打开全国大市场。在质量管控环节,推进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建设,实现对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实施质量安全监测,建立全产业链溯源体系平台,逐步实现中药材及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三、走中药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路线
应注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研发,用道地中药材为康养客户提供良好的医、养服务,精心包装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积极筹划建设康养文旅小镇,推动中药材产业与健康、旅游、养生、饮食、文化融合发展,打造集中药材种植、休闲观光、科普体验、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中药康旅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