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真言力促发展 献良策共助振兴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2024年1月10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周晓婕、孙家春、高英、叶长全、张丽华、田锁仁6位委员分别代表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市政协专委会和个人先后发言,积极为本溪振兴发展献计建言。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予以编发。
关于促进产才深度融合助力本溪振兴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周晓婕
一是聚焦需求导向,围绕产业引才。构建产才互促“强磁场”,着力提升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匹配度、紧密度。建立健全“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承载创新人才平台建设,加速人才跟着产业走。搭建集选人用人、产学研联盟、政府嫁接成果转化查询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智慧人才综合服务系统。
三是聚焦人才引育,厚植发展潜力。通过“人才飞地”等方式嫁接高端智力要素,加强“带土移植”等柔性人才模式,鼓励驻溪高校、职业院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持续改善人才供给“软环境”,营造重才惜才社会氛围。
关于通过打造“链上本溪”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孙家春
一是通过“链上本溪”,科学精准制定产业图谱,推动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高我市产业集群建设水平。
二是通过“链上本溪”,实时监控全市产业供需对接现状,根据会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提供个性化订阅,帮助企业“足不出户”抢抓国内外商机。
三是通过“链上本溪”,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向外推介我市优秀文旅产业资源,精心包装设计文旅产业招商模块。
四是通过“链上本溪”,有效发掘、精准定位域外山城人才,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对外宣介等方面发挥作用。
五是通过“链上本溪”,建立政企线上沟通机制,用信息化手段一体推进政企直通、政策推送、产销对接、成效展示等工作,高效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关于聚焦强链延链补链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副主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高英
一是精准帮扶企业,强化产业链韧性。深入落实领导干部帮扶重点企业责任制,帮助企业释放产能和拓展市场,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模。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深度。加强医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认定工作,强化企业与驻溪高校、科研机构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组建“产学研”联盟。
三是借力区域合作,补齐产业链短板。强化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各市的合作,深耕泰本对口合作,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四是狠抓项目建设,丰厚产业链储备。围绕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试及产业化,深度谋划建链创链医药项目,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吸引成熟企业来溪投资兴业。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委主任 叶长全
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美丽本溪,我是行动者”等活动,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市区和两县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进行全市统筹考虑,全面启动市区和两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推动《本溪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推动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带头实施垃圾分类。
四是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餐饮企业和餐厨垃圾数据库,探索建立居民和餐饮企业对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和投放激励政策,严格建筑垃圾监管,推进市、县和农村环卫体制市场化改革。
关于搞好本溪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学宣文化文史委主任 张丽华
一是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夯实“红色+”融合发展基础。制定《本溪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全域规划》和《本溪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摸清红色资源家底。
二是培育全国抗联教育大品牌,高标准发展壮大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制定并实施全市统一的红色教育培训标准及相关制度体系,设立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打造统一的精品课程,采取“公办+社会办学”模式,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三是以红色教育带动全市红色衍生经济发展。精心设计红色教学线路和现场教学点,将红色遗址遗迹与景区、乡村等各类资源串连,抓住辽宁计划打造东北抗联主题影视基地的宝贵机遇,带动“红色+”经济发展。
关于发挥硅石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百亿级绿色硅能产业集群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平山区教师学校副校长 田锁仁
一是主动抢抓机遇,找准我市硅能源产业发展定位。将有机硅产业与多晶硅产业并举作为硅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百亿规模的绿色硅能源产业集群,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全面振兴新突破增加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积极争取支持,科学布局硅能源产业集群。在深入摸清硅石矿产资源底数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硅光伏、硅化工、碳化硅等产业链,将我省培育打造硅能源产业集群的重点落在本溪。
三是坚持战略思维,重点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大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扶持做强做大现有工业硅存量企业。抢抓有利商机,精心策划包装硅基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硅产业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重点招引在国内领先的硅能源头部企业和链主链属一体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