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五女山——民族史诗的壮美之篇
本期讲述人
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协委员
桓仁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 科 员
罗 岩
(群团界别)
走近她,不仅让你惊艳于她集突兀凌空的奇幻壮伟与千岩耸翠的灵秀多彩;走近她,更会让你流连于铁马金戈的烽火春秋与古老风俗的独特厚重。她,就是素有“辽东第一景”和“高句丽发祥地”盛誉的五女山。
拾九百九十九级台阶而上,左行,穿过一片似虬龙探爪的松荫,飞来峰果有凭空飞来之势;右转,六方础石的骈列,竟自映照出王宫的前世;前行,放眼迂曲的川流,顿悟太极生两仪的秘奥;回环,临身点将台俯瞰,于浩渺处指点千里江山。
薰风十里初回暖,草色芳花最宜人。当春日的暖风缓缓来迟,满山的野花在春夏之交摇曳多姿,花的芬芳,让蜂蝶闻香追逐,令人陶然,一身舒爽。裹挟着音符的山风所演绎出的美妙弹奏,仿佛在为人们洗涤凡尘所带来的疲惫,让人体悟到森林的诗意情怀以及一脉传承而来的桓仁人的丹心气度。
最是霜初风韵好,却看遍野尽流丹。当轻霜漫透山野,那诗情画意便盈然而出,错落的绿中裹着黄,团簇的黄中嵌着橙,深浅的橙中透着红,斑驳的红中润着紫,缤纷的色泽相互交错,让人目不暇接,心绪随之飞扬。
犹待长空飞雪日,千岩万树饰银装。雪被寒流雕琢,峰岭飞舞银蛇,处处玉树银花,山路似白绫锦缎从山间飘落,一线天静默成千仞壁画,点将台上,山风掠过,仿佛军鼓阵阵,号角争鸣。
游览五女山,四时晴雨皆宜,而霞光闪耀下舒卷翻滚的云海,犹如蓬莱仙境,最引诗人、画家青睐,每每为之吟诗作赋、泼洒笔墨,留下无数名篇佳制,传颂不绝。
五女山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她的壮美灵秀,更体现在厚重的文化底蕴里。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出自北扶余的庶出王子朱蒙,为避宫廷之争,南下来至卒本川,在今五女山上营造高句丽国第一座王城--纥升骨城(五女山山城),就此开创高句丽七百余年少数民族边疆历史的发端。五女山山城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但在石材加工和砌筑方面别开新法:城墙走向随山就势,平面布局不求方正,楔形石宽面向外,小尾向内,墙体内部以长条石层层相压,避免坍颓。五女山山城不愧是高句丽早期山城中的杰出代表,砌筑技艺为华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五女山也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和启运之地。建州女真族首领李满住率部南迁,便驻扎于此山。建州左卫、右卫首领相继率部族迁来同住,三卫聚合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眼千年,云上奇观。五女山的神奇,不单是从这里走出两大民族,还在于不论你从桓仁县城哪个方向观看,都会看到她正对着你,俯仰千载,沧桑无言。
悠久灿烂的高句丽文化堪称一部史诗,而五女山,就是这部史诗最壮美的篇章。从汉、唐、辽、金到元、明、清,漫长的朝代更迭,记载了无数征伐攻守,风云变幻。如今,我轻抚这一方方斑驳的石头,耳朵贴近一个个石缝,倾听历史的回声,那旌旗招展、马鸣萧萧的气势;那三军列阵、四方平定的景象,仿佛自己化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于时空交错中,襟一袖天风,啸汉唐气象。
山是一座城,城也是一座山。山与城演绎着桓仁永恒的生态古韵,演绎着山高水长、盛世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