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唱响永驻我们心底的奋进之歌
本期讲述人
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协委员
桓仁满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副主任
田 静
(经济组)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桓仁这片土地,那一定是红色。东北抗战期间,义勇军将士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英雄气概,与日寇浴血奋战,谱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在那段红色的岁月里,这曲赞歌久久回荡在桓仁这片热土之上,并孕育出了国歌的重要素材。
如今,走进位于桓仁的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门前赫然立有一座石刻,上面镌刻着“国歌唱起的地方”几个大字。向更多人传唱着--桓仁,国歌原创素材地。
△桓仁县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前石刻雕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为了保卫家园,辽宁人民率先自发组织成立抗日义勇军,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而唐聚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31年底,唐聚伍被委任为东边镇守使署第一团团长,驻防桓仁。1932年4月21日,他联合14县在桓仁举行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大会,会上,唐聚伍割破手指写下“杀敌讨逆,救国爱民”八个字,发布文告通电全国,拉开了东边道(以桓仁、通化为中心)民众反抗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政权的序幕,会后总司令唐聚伍发布《告武装同志书》,写道:“团结起来,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振作起杀敌卫国的精神,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我们被压迫的同胞们,响应起来,风起云涌起来,万众一心。我们东北民众已义愤填膺,故喊杀愈烈,不畏炮火,冒弹雨直进!”
1933年1月,唐聚伍率部到长城古北口一带抗击日寇。古北口战役的战场上汇聚了上海、北平、天津、南京各报、电台以及电影公司采访采录人员,各大媒体称古北口战役是长城保卫战“激战中的激战”。
在当时,辽宁的抗日义勇军对日军抵抗最激烈、牺牲最大,以血肉之躯有效迟滞了日军侵略中国的进程,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为抗联在辽东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与《告武装同志书》语言
辽宁民众自卫军奋起抗日的战绩和古北口长城抗战的悲壮场面,深刻感动了爱国进步作家田汉、聂耳、夏衍等人,1933年3月,田汉经介绍到北平采访了辽宁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伍。同年,田汉、夏衍组织拍摄纪录影片《义勇军大血战》,在北平首映时特邀唐聚伍观看。1934年,担任《抗战日报》主编的田汉与唐聚伍在武汉再次见面,谈话内容包括誓师起义、战斗轨迹及长城抗战等情况。由桓仁誓师的辽宁民众自卫军改编发展起来的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成为田汉采访和关注的重点,东北义勇军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成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生活原型与典型材料。1935年2月,田汉以东北义勇军的战斗生活和古北口战役为蓝本,创作出文学剧本《凤凰涅槃图》,被夏衍改写成电影《风云儿女》,而辽宁自卫军《告武装同志书》中的激扬文字,在田汉笔下升华,创作出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并迅速传唱于大江南北。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联将领王育文、赵尚志、柴世荣、郭景珊、李化一、冯占海、成庆龙、于百恩的后代参观义勇军纪念馆
《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它唱出中国人民“为民族争自由,为国家争疆土”的肺腑之声,唱出了“抵御外辱、奋起抗战”的时代主旋律。尤其在1935年民族危亡的关头,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驱除日寇,创建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3月5日被正式确定为国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桓仁不仅是国歌原创素材地,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颗辽东明珠,伴随着国歌的唱响而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