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呕心沥血十年功 母子委员著史籍
本期讲述人
本溪市政协常委
九三学社本溪市委副主委
贾洪涛
(党派界别)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新中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辽宁以其特殊的重要位置和重大贡献,如何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本溪又如何成为共和国长子中的成员,那是无数的前辈们通过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换来的丰硕果实。
有一位叫做苏新军的共产党员,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在战争留下的废墟中,利用借来的一把大勺、两口大锅、三个模子和算上他在内的四个人,白手起家,没用国家一分钱,建立起了本溪市合金厂,在土作坊般的简陋车间里,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锡基轴承合金。并且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把这个其貌不扬的合金厂发展成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其产品质量成为国家同类产品质量标准,产品份额及经济效益独占全国合金企业的半壁江山,并以中国合金的名头走进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苏新军是我们本溪人的精神缩影,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人阶级的精神缩影,更是新中国全体工人阶级的精神缩影。以他为代表的那代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始人、开拓者。当我们享受着他们那一代挖井人的劳动结晶时,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应该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从新中国诞生时的百废待兴,到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一路上都是创业者们留下的足迹。把这些都写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地反映他们的人生故事,为他们高歌,为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信念,勤勤恳恳、百折不挠、意志坚定、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人生高歌,为新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新征程中前赴后继、血脉相承高歌。于是,一个想法产生了。我作为一名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驻会副主委,我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鼓与呼,我要和曾经当过本溪市文联主席的母亲一起研究创作四十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题材电视连续剧《血脉相承》,利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传播形式,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辽宁人不懈坚守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梦想与奋斗写出来,以表达我们对英雄的尊敬和崇拜,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血脉传承,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向往。
自2011年起,我和母亲就开始进行剧本的整体构思、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收集素材、布局谋篇、确定主题、构思故事、设计情节、研究人物及关系、探讨故事的表现形式,挖掘闪光的灵魂和故事的本质、规律,在把握有关政策和主旋律的层面上讲好故事。
2014年5月正式动笔,2017年完成了5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取名为《凤凰涅槃》。向国家广电局申请公示时,被告知《凤凰涅槃》的片名已有人使用,便临时更名为《凤凰涅槃之火》。公示结束后,又根据央视有关限制集数的规定,将50集压缩为40集。后来又对《凤凰涅槃之火》做了更大的修改,将故事的时间跨度,由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延伸到2018年,把原来的40集再压缩为25集,增加了“今天的故事”15集,以突出血脉的相承。2021年,完成了剧本的第九稿,更名为《血脉相承》。第九稿《血脉相承》在辽宁省2022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评选中,获优秀电视剧剧本奖。2023年3月,根据辽宁省2022年度优秀电视剧剧本评选中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再度修改,完成了第十稿,参加《2023年度辽宁省精品创作扶持资金作品(项目)》的申报。
仅从动笔时间算起,《血脉相承》剧本经过了十年的打磨,大小修改了十次,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血脉相承》的最后完成,我可以无愧地认为,新颖独到的合金工业题材,凝重深刻的故事主题,朴实浓郁的地域文化,丰满鲜活的角色个性,传奇感人的故事情节,既生动再现地域文化、辽东风情,又推出了一批可圈可点、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鲜活人物;既歌颂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又传播着中国精神,体现着中国价值,弘扬着中国力量,展示着中国道路,接地气、正能量、主旋律,这些就是《血脉相承》的风格和特色,也是我们创作的初心和标准。
《血脉相承》剧本围绕着从新中国刚刚诞生时,高占奎等人在战争的废墟上,没用国家一分钱,建立起来土作坊式的北河冶炼厂,炼出来轰动全国的第一锅锡基轴承合金,到厂子被敌特炸毁,到仙姑庙重新建厂;从一斤半订单,到成为国营大中型合金企业;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到高家沟冶炼厂艰难诞生、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凤凰涅槃,北河、高家沟两家冶炼厂重组,成立东方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从兼并太子山机械厂、合金工具钢厂、铝合金电缆桥梁厂,成为拥有五个分公司的东方合金集团,新生一代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到自主研发GHDF成功,占领了世界合金新材料领域的新高地。用六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在展示企业的诞生、发展、壮大的同时,刻画了北河冶炼厂的创始人高占奎一代人、他们的后代高振磷等一代人和更加年轻的新生一代人之间的血脉相承和情感纠葛。写人生、写人性、写人格,把人物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事业与情感两大故事链条紧紧缠绕,诠释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信念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