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与本溪牛毛岭的缘分
本期讲述人
平山区政协副主席 王丽丹
(社会科学界别)
李四光先生:“䗴科化石”研究与“本溪系”
李四光先生,被誉为“地质之光”,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且担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䗴科化石、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地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本溪牛毛岭地质公园里,有一尊李四光先生的汉白玉雕像,似乎述说着先生与本溪的不解之缘,记载着本溪人对先生深深的敬意。
1921年1月,李四光先生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利用教书的课余时间,对中国的䗴科化石进行了系统地研究。1927年李四光来到本溪,对本溪牛毛岭剖面本溪系(组)的䗴类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䗴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对包括本溪牛毛岭在内的中国北部的䗴科化石作了系统的研究,定出新属20多个,并将含煤地层太原系,作了进一步的划分,上段称为山西系,属下二叠世;下段称为本溪系,属中石灰世。
李四光先生将已经鉴定出来的“䗴科”的不同种属,拍成照片,接着便投入了紧张的论文撰写之中。1927年,他正式推出巨著《中国北部之䗴科》一书,得到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高度赞赏,至今仍得到广泛引用。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䗴科”化石,解决了多年争执不下的地层划分问题。他的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四光也因为这一优异的研究成果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
神奇牛毛岭上的“赵亚曾小路”
其实,提起李四光先生与本溪的缘分,就一定要说说结成这美妙之缘的关键人物:李四光先生的学生、我国著名的地质学专家赵亚曾先生。
本溪牛毛岭有一条 “赵亚曾小路”——牛毛岭剖面,是长约400米的我国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的标准地层剖面。牛毛岭剖面在我国晚古生代区域地层对比及古生物研究中占有新的地位,极具科研价值,一直是中国各地质、冶金院校的地质构造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剖面位于本溪市西北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近东西走向,地层连续,化石丰富,时尚五层石灰岩层,总厚约168.7米。
1925至1926年,年轻的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对牛毛岭剖面进行研究,正式创名“本溪系”,时代认为属“中石炭世”。此后,李四光(1927) 乐森寻(1927)赞尹勋(1932)盛金章(1951)王珏(1952)等院士以及张文堂(1955)教授等均对本溪系的古生物与地层进行过较为详细的研究。目前,经研究认定本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距今约3.14亿年),本溪组下部可能包括早石炭世晚期的层位(距今约3.25—3.1亿年)。
“赵亚曾小路”记录了距今三亿一千万年前本溪地区的沉积和生物演化的历史,是人们了解本溪地区和我国北方地球海陆变迁生物演化的窗口。1926年,由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将本溪牛毛岭命名“本溪系”后,1965改称“本溪组”,是地质学里唯一以辽宁省地理名称命名的地质学名称,并成为地质学通用的华北区晚石炭世岩石地层单位。
地质学殿堂:本溪,一座城就是一个地质学公园
本溪地理地貌复杂奇特,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地质摇篮”之称,是地质工作者研究地质构造不可多得的宝地,而整个本溪地区也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地质演进史。
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以多样性、典型性、科学性、珍稀性和可观赏性的地质遗迹为主体景观,是集科考、科教、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
这里有美丽而神奇的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全长3650米、已开发2800米的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本溪水洞,地下河流水终年不竭,清澈见底。
这里有形成于大约几亿年前的奥陶纪、堪称举世无双天坑群,在明山区卧龙镇金坑村仅1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48处神秘的天坑。
这里有形成于数十亿年前燕山早起侵入岩运动,拥有世界中温带低海拔罕见的夏季冰瀑奇观的大冰沟。
这里有神奇的窟窿山,山脊横卧的巨岩中间,出现一个直径约20米左右的拱形窟窿奇观。
这里还有由于岩性的差异及河水的涡流作用与水中所携带碎屑物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河穴群,桓仁县沙尖子镇拥有缸穴,锅穴,碗穴,杯穴等河穴300余个。
奇特的地质景观在本溪屡见不鲜,如桓仁县发现的四个温度异常区内冷热点并存,相距不过百米,冷点终年结冰不化,热点三九严寒也是热气腾腾。
本溪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奇观,怪石林立、谷崖飞泉、云海瀑布、古松倒挂、鸟语花馨的美丽南芬大峡谷,还有据考证最早年代距今约40万年以上,约和北京猿人同期的庙后山遗址,拥有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遗址的五女山……,我在本溪等着您,欢迎您来寻觅更多的奇妙景观!